弥生小趣
-
大概是把这些东西烧了,或煮了吃吧。
-
据魏志倭人传记载,男人只把布横卷在身上(横幅衣),女人便把布中间穿个洞,把脑袋从洞中伸出(贯头衣)。在吉野里遗址的瓮棺里发现了麻布和丝绸。好像当时根据身份的不同,衣装也不一样。
-
目前还没有发现确切的关于文字的证据。语言也不清楚。据魏志倭人传记载,在与魏国交流中,有交换文书,有翻译等记述,证明当时有语言文字。可是当时在日本国内根据地区不同,语言也互不相通。即使有语言也不会象现在的日语这样方便。
-
好像没有象现在这么多的五颜六色的花草。主要是以米槠,橡树,柞树,樟树等为主的森林,和以芒草,白茅为主的草原。根据在遗址发现的多种植物的种子和化石,以及当时的道具,建筑中使用的木材,在加上对九州北部的植物分布状况的调查,可以得知当时的植物分布状态。通过这些调查的结果,在吉野里公园里,尽可能栽植更多的弥生时代存在的植物。
-
关于当时的气温,专家们的意见也有分歧。需要对当时的植物生息状况,世界地形,对气温有影响的环境因素等进一步进行研究。根据到现在为止的研究结果判断,当时比现在大约低1度。
-
考古专家们早已察觉到这一带自古埋有贵重的遗址。1986年开始的工业基地开发时的发掘调查,发现了在吉野里埋有学术价值极高的遗址。
-
目前还没有发现吉野里就是邪马台国的证据。但是,在吉野里发现的遗址很象魏志倭人传中记载的邪马台国的样子。观看吉野里遗址的复原建筑,某种程度上可以感觉到邪马台国,因此可以说是和邪马台国很相似的遗址。
-
当时的人口很难调查。主要是以坟墓的数量和住房的数量来推测。由于当时以柴为燃料,还要考虑周围的森林采伐与环境的关系。还有当时的人们每天吃多少,满足于人们消费的粮食是否供应得上等等都需要考虑。在吉野里,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调查,推测其最繁盛时期外环壕的内部大概有1200人,以吉野里为中心的“国家”总共大概有5400人居住。
-
和现代人比应该相当短。平均大概不超过40岁。当时,营养状态不好,又没有医院,婴儿的死亡率相当高。吉野里的瓮棺的40%为儿童用,从此推测当时的死亡率相当高。
-
公元3世纪末4世纪初期,吉野里的部落突然消失。理由有多种说法。
- 吉野里部落的周围出现零散的小部落,仍然残留。
- 把生活用的土器扔在环壕里,离乡而去。
从上可推测人们是自愿离开这里的。弥生时代后的古坟时代是个人拥有巨大权力和财富的时代。随着社会的变迁,或许是吉野里的人们也移居他乡了。